6.0 漢語普通話?·?2005?·?中國大陸?·?劇情片?
胡軍,吳倩蓮,楊恭如,肖榮生
秦朝末年,伴隨著風起云涌的反秦斗爭,思想文化領域也出現(xiàn)了激烈的交鋒和激蕩。為統(tǒng)一言論、維護中央集權,暴政的秦始皇極端殘酷地推行“焚書坑儒”政策。就在一批批飽學之士被暴秦坑殺時,古稀之年、飽讀詩書、極具智能的居士范增,自毀茅草廬舍,手執(zhí)長劍、腰佩酒葫,義無返顧地投身到反秦的斗爭旋渦之中。 張良是第一個見識范增長謀遠略的人。為范增的踏歌所吸引,張良勒馬駐足,與范增執(zhí)棋對弈。黑白之間,范增關于天下局勢的洞察,讓張良暗自佩服。但張良畢竟不是將帥之才。在范增偶遇項梁、項羽叔侄后,范增被項梁拜為軍師,跟隨前后,左征右討。范增的謀略讓項梁如虎添翼,所向披靡。在叔父項梁對范增的謀略言聽計從時,項羽卻不以為然,甚至在范增意欲趕走虞姬時,兩人的關系差點鬧僵。 定陶一戰(zhàn),項梁置范增的勸阻而不顧,一意孤行地堅持趁勝追擊秦國大將章邯,卻不料在秦軍援兵的夾擊下被章邯挑落...
5.0 普通話?·?2005?·?內(nèi)地?·?戰(zhàn)爭片?
肖榮生,吳樾,胡軍
楚漢相爭時期,韓國貴族后裔韓信以其對時局和戰(zhàn)場態(tài)勢的獨到見解遍尋明主,以期用自己的軍事才華襄助明主,一雪亡國之恥。在楚軍大營遭項羽冷落和嘲諷后,韓信在陳平的點撥下,毅然離開項羽,投奔劉邦而去。得丞相蕭何的極力推薦,韓信投到劉邦的帳下,被劉邦登壇拜將,封為上將軍,統(tǒng)帥漢軍。韓信幸得蕭何之助,終被劉邦封為大將,當日登壇拜將,為一時之盛,韓信自出關以來,連連打了多場勝仗,不但水淹廢丘,先定三秦,又敗魏、代兩國,背水一戰(zhàn)解決了趙歇和陳余等人,聲名大噪,而且更收編了不少軍隊,送給前線的滎陽漢軍,軍勢成就盛極一時。但反觀劉邦所率的漢軍隊伍則連連慘敗,幾次三番更差點喪在項羽手下,每有危難都得蕭何和韓信救兵相助,這時有流言傳韓信的軍隊越來越盛,竟可和楚、漢成三足鼎立之勢,劉邦對韓信的戒心,不可或除。一次,劉邦在滎陽又打了敗仗,只得敗走小修武殳靠韓信,劉邦卻對韓信有所猜疑,先在營中奪其帥印,再向韓信問罪,最后更問韓信帶兵之道,韓信竟說自己帶兵乃多多益善,但自己乃帶兵之才,劉邦乃帶將之才,終使劉邦釋疑,再重用韓信,重歸信印。 劉邦終于在韓信等人的協(xié)助下,打勝了項羽的楚軍,并成為天下天子,建立大漢江山,但是令劉邦最擔心的乃是軍權旁落,故立刻便向韓信再要了兵權,己封韓信為楚王,削了封地,韓信至此才知道自己已被利用完畢,沒有價值,心里十分郁悶。后來韓信決定要和陳豨聯(lián)合反漢,但可惜仍然事情敗露,劉邦假意前往攻打陳豨,一邊命呂后在宮中對付韓信,呂后便假藉劉邦打敗陳豨,在宮中設宴慶祝,幾次請韓信來共慶,韓信都不敢入宮,呂后便命蕭何親自去見韓信,要韓信入宮,因為蕭何曾對韓信有恩,乃由他引薦韓信為相,韓信深以為蕭何不會害己,便入宮中,誰知卻中了呂后的殺身之計,被冤死在長樂宮中,一代良將韓信只得慨嘆一句“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”了。
8.0 普通話?·?2005?·?內(nèi)地?·?戰(zhàn)爭片?
胡軍,肖榮生,吳倩蓮,楊恭如
公元前202年,劉邦和項羽經(jīng)過多年的爭戰(zhàn)之后,終于隔著廣武澗水達成“楚河漢界”盟約,項羽放回脅迫在彭城作為人質(zhì)的呂雉及其父親呂太公,劉邦則收兵西向,從此劃江稱王。然而,剛剛停息的戰(zhàn)爭在張良、陳平的建議下,重開戰(zhàn)事。一想到脅為人質(zhì),虜在彭城的恥辱,重新回到劉邦身邊的呂雉妒火頓生,遂推波助瀾,讓劉邦出爾反爾,在項羽尚未撤回彭城的半路就發(fā)動了對項羽的追殺。經(jīng)過韓信、彭越等將軍的圍追堵截,項羽終于在“十面埋伏”和“四面楚歌”中損兵折將、元氣大傷,被困垓下后,自刎于烏江。項羽自刎的消息傳到劉邦大營,劉邦和呂雉有著各自不同的反應。對于項羽的死,呂雉由喜而悲,喜形于色的同時,也流露出無比的惋惜,畢竟和自己的夫君劉邦比起來,項羽是那么的偉岸而忠貞;和夫人呂雉的由喜而悲決然相反的是,劉邦對項羽的死,卻是由悲而喜,因為從此之后再也沒有第二個能站出來跟自己一爭天下。